“双师同堂”:讲授围屋实践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5-06-30 14:30:32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客家围屋动辄数千平方,数百房间,建造需要多少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的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上,龙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平手持围屋模型,向学生们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6月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开展“双师同堂”思政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思政课教师与行业专家协同授课,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融入客家围屋文化的讲解中,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当围屋遇见思政课:一堂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从夯土筑墙到家族聚居,围屋的建造往往需要2-3代人接力完成。建造时间最久的栗园围历经36年方才竣工”潘平以龙南现存376座围屋为例,揭秘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智慧。青年教师邹剑则顺势切入:“这种‘久久为功’的韧性与‘两个结合’中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何联系?”师生围绕围屋的建筑哲学、家风传统展开讨论,课堂秒变“文化思辨会”。
学生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有的记录围屋“防风防洪防盗”的设计巧思,有的标注“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原来课本里的‘文化自信’就藏在家乡的老屋里!”来自赣州的王婷婷感慨。
“双师”联动:让理论有温度、文化有深度
“围屋不仅是砖瓦,更是活态文化遗产。”潘平用“围屋 民宿”“围屋 演艺”“围屋 非遗”等新业态的数据展示龙南在围屋的活态传承和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邹剑则通过“从围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第二个结合’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邹剑表示,这种“行业专家讲实践 思政教师析理论”的模式,破解了思政课“曲高和寡”的难题。
课后延伸:构建文化育人新格局
课后延伸活动中,师生们通过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式“云参观”龙南燕翼围、关西新围等代表性建筑。学生们分组设计的《围屋文化创意传承方案》中,既有“围屋营造技艺数字化保护”的设想,也有“客家谚语新媒体传播”的创意。潘平点评时强调:“围屋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当代年轻人用新的表达方式传承好、发展好。”
最后,院党委书记黎敏在研讨交流中指出,这种“文化专家讲活实践 思政教师深挖价值”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打通”:一是打通了古今对话,让历史照进现实;二是打通了校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打通了理论与实践,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她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